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是一种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骨病,组成其英文名的是“Osteo”(骨的意思)与“Poros”(孔的意思)两个拉丁文单词,因此从字面上我们就能够看出,骨质疏松即是“多孔的骨头”。随着疾病的发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会逐渐地减少,骨内的微结构不断地恶化,骨内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也产生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的定义则是骨密度低于平均峰值骨量2.5个以上的标准差。
强健的骨骼
静悄悄的流行病
人们对骨质疏松症普遍缺乏了解,其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此类疾病在发生骨折前往往无疼痛或其他症状,直到出现脊柱、髋部和腕部的骨折后才会被察觉,导致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应有的诊断与治疗。也正因如此,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
正确的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医学上把骨质疏松症分为特发性、原发性、继发性三大类: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患有此类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女性居多,并常伴有家族遗传史,也有人把妇女妊娠以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这一范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这是伴随着年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生理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男女比例相等,这类骨质疏松是由慢性、持续使用某种药物或长期处于某种疾病状态等因素所诱发,其病情也会随着诱因的逐渐消除而不断地得到改善。
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的发病率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六名,这位“寂静的杀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半数以上都经历过多发性、全身性的疼痛,时轻时重。坐、立、卧或翻身时也常伴随有腰背酸疼,肩背、颈部或腕、踝部等疼痛,引发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由此导致的弯腰驼背、身材变矮则是骨骼变形所致。其实早在1885年,病理学家Pornmer就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这一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也逐渐地得到深化,也正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骨质疏松领域才取得了极好的进展。时至今日,通过骨密度检查,尤其是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便可以在早期发现、诊断骨质疏松症,并且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达到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的疗效,进而有效地避免骨折的再次发生。但反而言之,这种“流行病”是如何“静悄悄”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吞噬我们的健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