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看不见的杀手
“PM2.5”这个在2011年年末进入广大民众视线的符号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中文名—细小颗粒物,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PM2.5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季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经过近两年的治理,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到了2013年反而愈演愈烈。以北京为例,2012年雾霾天气达到124天,而在2013年往前数的100天内,雾霾天就占了46天,为历史同期最高。
雾霾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肺功能降低、哮喘加重、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以及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等等。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 M 2 .5 污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 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连续的雾霾天导致北京各大医院呼吸道门诊爆满,空气净化器、口罩等产品脱销。
从全社会健康角度出发,降低PM2.5的浓度刻不容缓。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做了一个估算:“如果P M2.5达标,全美国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相比当前的中国,美国当时的空气质量已经相当不错,只有很少的地区存在略微的超标。如果我国的P M2.5能够达标,社会收益无疑将会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