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赫与亨德尔生活的巴洛克时期,德国处于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状况,此时的教堂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应运而生的大量宗教音乐也在将巴洛克音乐推向全盛的同时,发展成为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巴赫与亨德尔并不像上个世纪的音乐家那样衷于形式,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将其完善,并大量地汲取同时代各国的音乐成就,使艺术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由此可见,将西方音乐史上十七世纪初期到中期的半个世纪称之为巴赫与亨德尔的时代是毫不为过的。
经典剧院
在菩提树下倾听巴洛克巴赫之城——莱比锡
有评论家曾评论说:“对于后人而言,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然而,真正想要了解并深入地研究巴赫,最应该开始的地方就是巴赫之城—莱比锡。从整个欧陆版图看,位于柏林以南的莱比锡正居中心。这里曾一度成为欧洲铁路运输的枢纽,直到今天还拥有着整个欧洲最大的火车站。这里是德国第一条长途铁路的最后一站,而巴赫音乐人生的终点即是在此。莱比锡到处可见巴赫的纪念物,在他曾工作过的圣托马斯教堂入口前,伫立着的那尊深色巴赫铜像就是其中之一:巴赫手持谱卷,表情凝重,身后放置着一架管风琴基座。
在莱比锡生活的27年中,巴赫为莱比锡教堂创作了5套、拥有将近300部供全年演奏的宗教康塔塔,《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圣诞清唱剧》等伟大的声乐作品,还有《戈尔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大量器乐作品。巴赫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每一本西方音乐史所津津乐道的典故,德国人更因此为莱比锡贴上了“在菩提树下倾听巴赫音乐之地”的标签。
然而,巴赫根本不是一个随处可用的万能教堂音乐家。在他看来,宗教中的音乐并不是信仰的装饰品,而恰恰是信仰本身,正如巴赫所说:“在虔诚的祈祷音乐中,慈祥的上帝是无所不在的。”